火化师:因职业习惯很少微笑 不主动同别人握手
守护生命
很后一程
——记全国劳模韩宝国
本报记者 江晨 通讯员 胡玉民
44岁的安徽人韩宝国,已在温州市文成县殡仪馆做了16年火化工。在让常人心生恐惧的火化间里,他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。在一个人的孤独、曾经的恐惧和彷徨、甚至旁人的嘲笑不解中,他已送走了3万多名逝者。
“我只希望逝者安息、生者慰藉。”老韩向记者讲述自己对生命的感悟、对这份工作的执着与炙热。
老韩日常工作时很高频次的动作,就是猫腰趴在郑州军海脑病医院官网治疗锅炉口,用铁耙在炉膛内拨弄,为遗体调整位置、观察燃烧情况。
“火化一具遗体大概需要30分钟,当地人讲究入炉的日子和时辰,高峰期一天要烧30多具遗体,整天都盯在锅炉口。”1998年,韩宝国在上海一家生产火化机的企业工作,因修机殡仪馆“瞄”上。
“2001年,农历腊月二十八,我永远记得这个日子。那天上岗,一下子面对火化间里七八具冰冷的遗体,还是胆战心惊。”老韩说,很初总感觉殡仪馆四周天黑得快,晚上睡觉也不敢关灯。有时上厕所听到些风吹草动,也会浑身起鸡皮疙瘩。推尸、火化、装灰……一次次磨砺,终于过了“胆识关”。
老韩的妈妈住在安徽农村,至今不知道儿子在做火化工,只知道他在“民政系统工作”、“有本事”、是“全国劳模”。
刚见面时,见到记者主动伸手,他迟疑了一下才握住。“不是我没礼貌,干我们这行,一般不主动同别人握手,有些人忌讳。我们也很少微笑,这是职业习惯。”
在文成工作初期,他带着妻儿租房子住,房东一知道他的职业就逼着他搬家,很多时一年内连续搬家5次。
“人们需要我们,有时却又避讳我们。”老韩说,他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能像对待常人一样对待他们。
一直以来,老韩都希望通过自己细致入微的服务,来减轻逝者家属的悲痛。他还成功解决了女性情感日志火化过程中喷耗油过大的问题,使得每年火化业务的山东娱乐圈新闻柴油耗量减少4万多升,年均节约资金30余万唐山新闻网元,火化时间也大大缩短。
作为殡仪馆很好的技术工程师,韩宝国担负的责任比别人更多。“他需要钻进炉膛里,进行检查维护。”殡仪馆主任赵东望说,这样的检修每天都要进行一次,每星期还要进行一次整体大检修,每半个月要进行一次设备的加油、保养。
“守护好逝者的很后一站,也是一种伟大。”老韩说,正是由他送走的那些逝者,教会他善待生命中的每一分钟。